当前位置: 首页 > 综合

【星岛热评】​夜市非灵丹妙药,港人旅客消费变成因多

来源:星岛环球网 发布时间:2023-08-15 11:12:47

香港疫后复常逾半年,访港旅客虽大幅回升,但经济复苏力度不似预期,昔日多姿多采的不夜城却不复再,与内地夜市在疫后如雨后春笋,搞得有声有色形成鲜明对比。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为此提出搞活搞旺夜市,为香港发展增添动能,引起社会热烈讨论,惟夜市并非灵丹妙药,若有清晰定位和创意主题,不妨一试,但不能视为提振消费的唯一招数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港不夜城风光不再须正视

虽然陈茂波没有对夜市的定义加以解释,但不少人将此视为类似当年上环大笪地,尤其是一些议员早前倡议港府仿效内地、泰国和台湾大搞夜市来吸引游客,更纷纷赞好,并提出意见,希望能重振香港夜经济活力。

即使财爷表示短期会与业界商讨合力搞活搞旺夜市,但公众切勿头脑发热,以为大搞夜市,夜经济自然会好起来,须先搞清楚香港夜经济熄火原因。首先,疫情改变了市民生活习惯,过去3年在限聚令下,市民宁愿叫外卖,减少晚上外出,商户亦提早关门,令晚上9时旺角、铜锣湾等旺区街头冷清,即使疫后复常,仍不改这种习惯。中环兰桂坊酒吧林立,向来是香港夜经济的代表,疫情期间多度被逼停业,加上不少外籍人士因个人或公务理由,撤离香港后一去不复返,令酒吧少了一大批常客,以致疫后人流和生意均未能复常。

此外,港府近年不断宣传大湾区,鼓励市民多点北上亲自体会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便利和机遇。通关复常后,市民除了“报复性外游”外,还会趁周末北上,发现深圳和大湾区的新商场涌现,吃喝玩乐齐备,比起在香港消费,价钱便宜,服务更佳,便向朋友推介,自5月起北上消费蔚然成风,令本土消费模式悄然改变是当局始料不及。

至于访港的内地旅客人数已回复到疫前7成水平,但消费模式已不再是购物,更多是深入社区追求体验游或沉浸式旅游,大多是即日往返,过夜旅客大减,连带也影响到夜间零售、饮食生意。内地旅客不愿多花钱消费,背后原因相信是内地经济持续减速,对经济前景缺乏信心,宁愿积谷防饥。

香港夜经济疫后一蹶不振,成因复杂,有议员认为内地夜市在疫后搞得有声有色的经验,值得香港参考。然而两地经济情况大不同,内地外贸、投资和消费增长失速,青年失业率高达21.3%,淄博烧烤火热,带动旅游和民众消费,内地多个城市,包括上海、北京和深圳均纷纷撤销对地摊严格管制,既可谷消费,亦提供更多就业机会,缓解失业问题。

周详探讨可行性勿生搬硬抄

可是香港几近全民就业,消费动能减弱是结构性问题,搞夜市能否吸引市民留港和更多内地旅客赴港消费,却是未知之数,港府须与业界仔细探讨可行性。毕竟当局在沙士前后亦曾举办过上环大笪地、黄大仙腾龙墟,只热闹一段短暂时间便无以为继。因此,当局若要搞夜市,须有清晰定位,即每个夜市各有特色主题,例如可在西九办夜市,以文化娱乐表演作主题,或在启德举办机场或邮轮为主题的夜市,先进行试点式营运,并对环境卫生管理进行规范,并做好交通配套,若能刺激本土消费或吸引更多游客慕名而来,才考虑扩大规模。

在客观经济大形势大变下,市民和旅客消费模式也在变,任何有助消费的手段均应考虑,夜市只是其中一个选项,须实事求是,经过深思熟虑,才决定香港应该搞什么类型夜市,若可行,再参考外国和内地经验,梳理出管理方案,拆墙松绑,释放商贩的灵活创意,为旅客和市民提供全新体验。提振消费的王道之法,始终是对症下药改善香港经济,让市民收入增加,并加大力度开拓新特色景点,吸引更多外籍人士重临香港工作或旅游,才是长远之计。

以上内容归星岛新闻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引用。

标签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北冰洋晨报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0036824号-3   联系邮箱:562 66 29@qq.com